实测:ChatGPT的翻译能力怎么样?
359 2025-07-11 04:17
这足以证明,在一个还没有形成海的市场领域,谁先驶出去一帆船,谁就有可能优先享有新大陆的定义权。如同 Manus,飞猪“问一问”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抢占了客户对旅行类 AI 该长什么样的第一认知。这种认知将随着产物使用量的增长被进一步放大。
这家公司让人感到意外的是,它做的不只是“我也有 AI”,而是直接试图切入“ AI 帮你搞定一整套行程”,跑在了市场前面。这不仅说明飞猪勇气可嘉,更说明内部执行力并不弱。在更大的“厂”还在调研、观望、评估时,它已经把第一个版本交到了客户手上。
这就好比你在百米赛跑中抢跑了 0.5 秒。而在 AI 这个迅速指数级成长的赛道上,这个身位的领先,可能就是未来三年整个商业版图中的战略差异。
不过说到 Agent,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它和“高门槛”“工艺壁垒”“大厂才能玩得转”等印象绑定在一起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AI Agent 的落地门槛在快速下降。
过去你要打造一个“能执行任务”的 AI,可能得组建一个几十人的研发团队,要训练自己的模型,要接通各种接口、控制外部系统。但是现在,开源模型生态飞速增长,像 OpenAI、Claude、DeepSeek 等已经能提供功能丰富的通用大模型,还有LangChain、AutoGen、OpenDevin 等工具链让你几乎用拼积木的方式就能搭建一个多智能体系统,除此之外还有 Zapier、Make.com 这种低代码自动化平台,可以帮你完成大量接口打通工作。
说到底,现在想搞一个 Agent 产物,关键不在于你有没有上千张卡,而在于你能不能找对场景,搞清楚任务链路,做好调度逻辑,然后快速落地测试。
这就是小厂的机会所在。
看看最近几年跑出来的AI产物,有多少是大厂做的?Kimi 是创业团队,Notion AI 是一个十几人团队做的插件,Draw Things 是一个独立开发者,甚至像 Rewind、Quivr、Mistral 这样的模型级创业公司,初期也不过十几人。
它们为什么能跑出来?核心原因有几点:
第一,它们都有一个特别明确的、真实的客户痛点,而不是为了用 AI 而用 AI。
第二,它们都没有把 AI 有多强挂在嘴边,而是把 AI 藏在后面,解决前台的问题,让客户觉得这个产物真的对我有帮助。
第三,它们没有在模型参数和训练集上内卷,而是用现有的成熟能力,做出了打磨到位的好体验。
第四,它们靠产物赢客户、靠口碑赢市场,而不是靠 PPT 和融资讲故事。
这时候你再看 Manus 和飞猪的问一问,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。Manus 背后的公司 Monica,典型的连续创业型小厂,但他们对自己“在大厂生态内分一杯他们‘不愿躬身做但弃之略可惜’的市场”的定位足够清晰,对外界套壳与否的讨论并不纠结,对可用性足够敏感,这才有了纯客户视角的 Agent 产物爆火。
飞猪虽不是创业公司,挂着“阿里系”的标签,但飞猪在旅游行业并不是头号玩家,反而是因为包袱小、决策灵活、敢于折腾,尤其是单点投入的瞬间压强足够大,所以即便是其他旅游公司早就宣称要打造旅游大模型时,飞猪可以更快做判断、更快推进一个具体的产物落地。
另外,垂类公司和超级平台相比,胜在场景更收敛,或者在特定的领域足够专精。比如飞猪之于旅游业,机酒的实时价库信息、不同目的地的经典玩法,以及过往多年积累的真实客户反馈,在 Agent 的训练和调优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Agent 的机会绝不是大厂专属。小厂一样能吃螃蟹,关键在于是你是不是那个足够聪明、足够迅速,并且能勇敢试错的人。
雷峰网(公众号:雷峰网)认为能够凭借 AI 做出好东西小厂不断出现,这也说明了 AI 正在打开一个全新的时代窗口,它不仅是一次工艺跃迁,更像是一次行业结构的重新洗牌。
在这个窗口里,每个人、每家公司、每个组织,都有机会用自己的节奏、自己的优势,打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曲线。尤其是那些一直在垂类深耕、工艺上有积累、对客户有理解的小厂,他们手里握着长期积累的信息、知识和流程,一旦和 AI 结合,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迎来集中爆发。
比如 Notion AI,就是在原本笔记工具的基础上加入 AI 插件,立马变成了一个“知识工作者的超级助手”,Draw Things 原本也只是个 Stable Diffusion 包装壳,一旦跑通本地优化和 UI 体验,马上成为离线绘图首选,Kimi 更是靠“超级长上下文”和“多步搜索”抓住了知识密集型客户的心智。
“问一问”也是如此,你会发现它用 AI 把原本属于高净值客户的定制游支持直接给“平民化”了。过去要花三天时间查攻略、比价格、做行程,现在一键生成,实时价格、行程合理、还能马上下单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供应链、信息系统和旅行场景知识的自然延伸。AI 只是把它们激活了、组合了、放大了。
这类创新正是小厂的典型优势所在。当然,大厂有的是资源和资本,还有雄厚的人才储备和工艺体系,掌控着模型、平台、分发渠道等关键能力,一旦它们觉醒并全面介入某个赛道,小厂要守住优势其实并不容易。但与此同时,大厂的劣势也很明显——它们往往关注的是通用场景、是大客户群,在策略选择上更稳健保守,不愿意投入资源去解决那些看起来不够“规模化”的问题。而真正细致、具体、冷门又难搞的“边缘需求”,反倒是小厂的机会。
雷峰网认为只要小厂能踩中一个大厂“顾不上”或“不屑于做”的点,并把它做到极致,AI 就会成为增速引擎,帮小公司快速走出自己的节奏。
未来每一个垂直领域,都有可能诞生 AI 驱动的“新巨人”。它不一定出自硅谷、也不一定是独角兽公司,而可能就是那个原本在角落里默默耕耘的团队,靠着一项别人没注意的微创新、一项别人看不上的需求切口,和 AI 一起跑出惊人的增长曲线。
AI 时代早就模糊了厂牌的边界。你可以是只有 5 个人的创业公司,也可以是一个独立开发者团队,也可以是像飞猪这样的中型业务部门——只要你能率先打造出那个“AI真有用”的产物,你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改变格局的力量。
雷峰网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详情见转载须知。